雖然大灣區發力晶圓制造較晚,但是決心與行動都不容置疑,尤其近兩年動作頻頻。
資金方面,由*發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聯合中央企業、科技龍頭企業、地方政府共同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投資基金于2021年11月正式成立,基金總規模1000億元,首期規模200億元,重點投向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關鍵領域,其中就包括集成電路領域。
政策端,2020年9月,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了《廣東省培育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(2021—2025年)》(《以下簡稱“計劃”》)。
《計劃》在直面廣東芯片制造環節短板明顯,實現規模化量產的12英寸晶圓線匱乏等問題的基礎上,提出要大力支持技術先進的IDM(設計、制造及封測一體化)企業和晶圓代工企業布局研發、生產和運營中心的規劃,此外,《計劃》還提及要重點推動12英寸晶圓線及8英寸硅基氮化鎵晶圓線等項目建設的重點工程構想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計劃》中特別指出,廣東集成電路產業要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,本著錯位發展的原則,重點在特色工藝制程和已有一定基礎的功率器件、第三代半導體方面發力......重點發展模擬芯片、功率器件和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等。這也與上述幾家即將落地的12英寸晶圓制造廠的產線方向相互呼應。
此外,大灣區各城市也陸續出臺了相關鼓勵政策。比如今年6月,廣州南沙發布了《廣州南沙新區(自貿片區)促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扶持辦法》,從重大項目落戶、企業融資、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、補貼企業生產型用電等九個方面對集成電路產業進行扶持。
幾乎同一時間,深圳發布了《深圳市培育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行動計劃(2022—2025年)》,其中提到,到2025年,產業營收突破2500億元,形成3家以上營收超過100億元和一批營收超過10億元的設計企業,引進和培育3家營收超20億元的制造企業,集成電路產業能級明顯提升,產業結構更加合理。此外,佛山、東莞等城市也在日前發布了2022-2025年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發展行動方案,引導、鼓勵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。
誠然,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人才培育、技術積累、產業氛圍都需要久久為功。不過,從大灣區奮力追趕的勢頭來看,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的崛起,應該不會是太遙遠的事情。
內容僅供交流學習之用,如有任何疑問,敬請與我們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