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聯網進入下半場,芯片成為巨頭“新標配”。
    
    
        上月初,在快手StreamLake品牌發布會上,快手宣布研制出面向云端智能視頻處理的SoC芯片“SL200” ,目前已流片成功,正進行線上內測。而此前不久,快手的“老對頭”字節跳動承認自研芯片并披露最新進展,還被曝開出3倍薪資挖芯片人才。
    
    
        這只是“造芯”熱潮的冰山一角,近十年來,互聯網大廠紛紛“押注”芯片。除了投資芯片企業的基本操作外,諸如百度、阿里巴巴等“能才兼備”的巨頭出手自研,掌握多款專用芯片。曾經無人問津的芯片儼然成為“硬通貨”,不論是為了滿足自身業務需求,還是找尋新的市場空間,巨頭們紛紛為“造芯”再下一城。
    
    
        不過,“造芯”是否真的必要?大廠們如何應對不斷上漲的“造芯”成本?通往“芯片自由”的漫長道路上,互聯網巨頭們能否全“芯”投入......
    
    
        在芯片國產化迫在眉睫的今天,大廠“造芯”要回答的問題還有很多。
    
    
    
    
        老牌巨頭圈地跑馬,新貴玩家砸錢買票
    
    
        大廠自研芯片,始于2012年,*個“吃螃蟹”的正是百度。
    
    
        彼時,人工智能正滲透進社會的各個角落,李彥宏主導的AI云戰略最核心部署“百度大腦”,也已積累了豐富的基礎能力。隨著數據和模型規模不斷膨脹,"百度大腦"對計算能力的需求愈加強烈,如何滿足這一需求?百度決定自主設計深度學習專有的體系結構與芯片。
    
    
        “這在當年是百度的一個秘密項目。”百度*副總裁曾表示。據了解,考慮到資金、工程周期和算法迭代等因素,百度工程師們最終落腳于低功耗且具備*并行計算能力的FPGA,迅速推出*版AI專有芯片版百度大腦——FPGA版百度大腦。
    
    
        很快,隨著百度昆侖芯XPU架構成熟,團隊決定把技術路線從FPGA轉向AI芯片。2019年12月,*用于云計算和邊緣計算的“昆侖一代”AI芯片問世,運算能力比當時基于FPGA的AI加速器提升了近30倍;2021年8月,百度“昆侖二代”芯片發布即量產,并與多款國產通用半導體、國產操作系統適配*;在此基礎上的“昆侖三代”芯片也正在研發。
    
    
        與此同時,百度還自研遠場語音交互芯片“鴻鵠”,拓展算力服務。據悉,“鴻鵠”芯片瞄準智能家居、智能車載等物聯場景,已在TCL智屏產品、小度音箱等產品上實現商用。而自研之外,百度對外投資多家芯片設計企業:DPU芯片研發商星云智聯、自主核心芯片提供商飛騰信息、MRAM及相關芯片設計研發商亙存科技等。以前端設計為核心,百度的芯片版圖正不斷延展。